【基础信息】
人物:殷新如(陈子劲老师研三学生,自6月起常驻前汾溪开展毕业创作)
对象:前汾溪村妇女群体
课程:非遗绒花手工作坊
单次参与规模:3-5人
概要:利用妇女农闲时间开展手工作坊,一方面丰富娱乐生活,一方面尝试让她们掌握一门新的技能,更理想的状态是能够通过手工带动增收(手工艺品售卖or将阿姨们培养成在地的研学老师)
【前期调研】
双方需求:
①前汾溪的妇女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群体:
劳动能力渐弱、赋闲居家,娱乐生活只有“村口情报处”唠嗑and打牌(一次五块十块这种);
劳动能力在线、平时既要干农活、还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几乎没有娱乐生活可言,希望利用闲暇时间赚点零花钱
②新如的直接诉求是在地创作、完成学业,在此目标之上为妇女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是同为女性,加上前期接触时对村庄妇女的整体处境、部分人的际遇的了解,让她选择这样“妇女”这样一个切入视角。当然,关于妇女的议题其实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在学院方面甚至是较为敏感的),需要把握好叙事尺度,新如的创作方向从类似口述史的档案式记录→因艺校与妇联合作的契机构思开展妇女技能培训→我前期关于村庄养花情况的调研→提炼“花”、“妇女”、“技能”三个关键词,结合可行性,最终落到新如自身的兴趣技能——“非遗绒花”
【过程演进】
具体执行上,选定时间让阿姨们聚到艺校教室来上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我们不希望“授课感”太重,所以更倾向直接带着物料融进日常生活场景,可以是在某一位阿姨家里、也可以是店铺门口,等待人群自然聚集、引导参与
我中间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跟毕设,所以只能从我有印象的部分梳理(扣除方案汇报部分)
7月8日,新如拟了初步调研提纲,大致和花、课程有关,我们去了信玉奶奶家调研,奶奶对手工还是感兴趣的,也告知了我们村里很多妇女年轻时会做小手工、零件加工卖钱,奶奶认为能够调动妇女参与最大的动力是经济增收
8月18日,新如在水韵蛋茶店开设工坊,因为是暑期,孩子们比较多,所以这一次工坊的受众都是小朋友,积极性、配合度、完成率也较高
8月29日,我们去摸底阿姨们的参与意愿(宝妈、瑞爱阿姨、枫叶阿姨、久金阿姨、黛香阿姨、翠斌阿姨),三位阿姨表示愿意参与,其他阿姨主要是农活较多,没有时间
8月30日,和杨秀奶奶约定好去报恩寺折元宝,摸底奶奶们的参与意愿(杨秀奶奶、素玉奶奶、碧琴阿姨、还有一位不知名的奶奶),了解到奶奶们闲暇时间较多、有参与可能性
9月1日,我和新如到蛋茶店做绒花,一开始把预期降得很低,就是我们俩自己玩玩,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想摸清楚整个操作环节,中途信玉奶奶、派妍阿姨、邹奶奶过来围观,我们希望她们能够上手,但多次引导无果
【现状描绘】
现实和想象总是有差距的,没想到我这个待了多年的老油子也没能“勾搭”到阿姨奶奶参与,不过在做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绒花确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还是有很多比较精细的、需要耐心的步骤(第一步就是梳,要先把蚕丝线梳开,动作非常简单,但需要一定时间,第二步是固定细铁线,搓铁线的手法上也需要一定技巧,第三步是把绒剪下来、理齐、旋开,旋的过程中容易因为铁线没搓好返工或报废,第四步是熨平和精修,最后是组装。)
首先绒花对于前汾溪来说是新概念,人在陌生事物面前会有一定畏难心理,这是很正常的,即便被说动了开始上手了,但第一步就是耗时的重复性工作,也容易让人半途而废,阿姨奶奶年事已高视力下降,对于精细的搓线、修剪存在困难,哪怕制作完成了、技能掌握了,绒花本身所需的蚕丝线成本也较高,即使新如提出可以她先购买材料、联系售卖后再扣除成本给到阿姨奶奶,但阿姨奶奶是否接受这样的一种方式……确实整个过程充满挑战。
那么下一步需要考量的可能是:是否继续选用绒花?/如果继续选用绒花,如何引导参与?
……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