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栖之地

2025-04-24 17:50:30
0
19
每年春天最期待的除了三月三就是国美基础部下乡了,在同一个地方待太久了容易麻木,跟着这么多双眼睛来重新认识一遍社区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靠灵感吃饭的人真的很需要新鲜感啊喂! 前汾溪虽然是众多高校的实践基地,但是能像这样在村里待上一二十天盯着一个点深入挖掘还是非常难得的。有些可惜今年还是和去年一样手头有其他项目在,没能在过程里和学生们多接触,不过光是看展和听讲解也已经收获很多惊喜了 (以下是关于这场展览的碎片信息和一些触动到我的小细节) 【前置】 基础部下乡的课程是田野调研方法,课程大致分了三部分:看得见的田野,即大家目光所及的村庄日常;看不见的田野,在村庄的存在与消失之间探索社会变迁及社会问题;着眼微观,用设计重新发明日常 去年展览的主题是“共享生活”,今年的主题是“共栖之地”。“共栖”这个词一出场就容易让人下意识想到海德格尔说过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毛雪老师在对主题的阐述里把“共栖”分为三个维度:人和土地的共栖、艺术与乡土的共栖、还有新村民与老村民彼此对望时互为他者的状态(我简单归纳为“生态”、“表达”、“社群”) 集中展陈选用了“草帽”这一在地材料做符号化表达,让72位同学在72个草帽上进行创作,传递他们所关注到的细节,同时运用村内当季最重要的生产物件——竹制晒匾进行主视觉展示。 这72位同学驻地中共分为了22个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在村内进行创作与展示,于是在村里有22个分会场。让展览走出白盒子空间进到村民家中算是今年一个很大的亮点。 一开始我们听到要去22个村民家里办展都觉得是很疯狂的事情,乡野艺校在地这么多年里都不曾如此动用社群关系,没想到在大家的软磨硬泡下这个构想居然落地了,还是非常佩服的(不过这和工作持续性不同有关)。 在基地的集中展陈中共介绍了三组代表性作品:p7灵感来源于村民家中形态与材质各异的花盆;p8灵感来源于屏南方言九种音调的起伏(左一)三月三棕榈龙盘龙形态(中)通过有层次的面罩,反映新村民入村时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与沟通障碍(右);p9用彩色透卡剪影表示空巢老人家的窗户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关于共栖之地

评论
组长:ISLANDS
前汾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