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真问题——关于“自己”的访谈

2024-07-10 20:34:44
0
119


如何定义我们这样一个“团队”始终困扰着我,尽管我们的“行动”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


前汾溪村,一个福建闽北的普通山村,因为聚集了一批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已毕业和未毕业)而小有名气。如果说当初“项目”的开始,源于个体的坚持或某种机缘,那么如今,它早已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概括。因为它已然成为一场“星星之火”,正在成为一所“乡土学院”。


这些年里,人来人往,不断更替。尽管有时感到无力或行动迟缓,却也形成了一种似乎稳固的网络,或者称之为“模式”。然而,在这片对外来个体几乎是“无依之地”的土地上,所有人只能用脚步不断进入、迂回。生命的活力、年轻的欲望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但肉身的沉浸所带来的张力和层次感却难以言表。


无论是自我的表达和冲动,还是作为他者的观察与接纳,在这场流动与编织中,我之“边界”始终是我们思考的焦点。不管我们试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希望在现实的紧张中找回自己的坐标,抑或是寻求一种既刺激又未知的可能性,我们都知道,“我”之重建的重要性和难度不亚于重建“他人”。人们常说,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坚持在这里,但“坚持”二字本身意味着什么?认知视野的颠覆,微观生态的摸索,感受力的进入和斗争,生活的付出和妥协,这些都不仅仅是“坚持”二字可以定义的。


对于宏大叙事的附庸崇拜,先入为主的“积极”假想,自以为是的“自恋”泛滥,这些几乎充斥在各类乡建行动的全过程,似乎没有这些就丧失了行动的动力。然而,现实是,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原初的感知和本能的欲望,其“真相”往往被忽视或质疑。无论年轻人的真实感受是挣扎、困惑,还是兴奋、冲动,在这场“星星之火”中,只有他们才是真正在触及问题、想象建构的第一线,他们所依赖的也只有“生命力”本身。


人们常说,不要想,去做,行动是唯一的出路。但答案似乎永远在行动的尽头,行动本身需要耗尽的力气如何被看见呢?艺术所赋予的“创造性”又该如何撑起本就脆弱不堪的“信念”?所以,我们将在此开启一个新的计划,一个关于“自己”的提问计划,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计划。我将从身边人的采访开始,希望展示他们对“所扮演角色”的剖析,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声音,展示“付出”和“回报”的真实面貌。他们的勇气和坚韧,或许也是众人意料之外的。


史思源

2024年7月

评论
“我”的真问题计划将从身边人的采访开始,希望展示他们对“所扮演角色”的剖析,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声音,展示“付出”和“回报”的真实面貌。他们的勇气和坚韧,或许也是众人意料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