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汾溪·共享生活(展览回顾一)

2024-04-30 01:40:01
0
182


生活态是指地方的生活状态,包括当地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相应器物、环境与场所,以及地域文化与礼仪构成。

                                                                 ——宋建明



四月,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90余名师生来到福建屏南宁德乡土学院前汾溪村开展为期三周的“上山下乡”社会实践课程,用田野调研的方式探究深耕中国大地,深入社会生活,洞察乡土社会变迁,形成中国乡土地方志、家族史、民族志。从共同生活中发现设计目的,体会设计作为一种生活的启蒙的核心价值。十九天的学习,师生扎根乡土进行调研走访、在地课堂、文化共创、成果展览……共同书写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乡野实践和价值共创,实践成果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展览:


开幕式现场


四月汾溪,校地相融,共享生活。4月18日,“前汾溪·共享生活——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汇报展”在福建屏南前汾溪岛群联合共创空间开幕。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屏南县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张峥嵘,屏南县屏城乡党委书记曹大坤,屏南县前汾溪村支部书记郑迪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党委书记王宁逸、副院长李勇,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李轶军,中国美术学院宁德乡土学院负责人陈子劲,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刘潇、曾晓嵛、冯逾、陈征、俞峙彤、姚垚及专业基础教学部下乡写生带队老师毛雪、王昶、赖宁娟、百名学生共同参与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主题为“前汾溪·共享生活”。共享生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活与设计。地方+人物志=共享生活。从设计的视角,以田野调研的方法,从地方人物志的视角关注乡村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洞察乡村的社会发展与问题需求,为这里生活的人们共享我们的思考与探索。展览从地方人群出发共分为两大展区、五个板块:(1)本村村民生活态(2)老人生活态(3)儿童教育生活态(4)新村民生活态(5)前汾溪·生活长卷。


主题:



调研:


前汾Kit’chen

组员:毛璐琰 李优 傅悦 林洵


“前汾Kitchen”与“前汾溪村”四字的读音相似,出于这样诙谐的灵感,我们将其选为了此次田野调研的标题。置身于屏南区域文化中,我们能看到它留下的独特文化烙印。这些印记在漫漫时间长河中可能会随着乡村的进步、居民的变迁而慢慢消逝。因此,我们从趣味性和“存档”“留念”的目的出发,选定“村里的厨房”作为探究前汾溪文化的切入口,通过对厨房结构、人物活动、器具特色、饮食习惯的调研与记录,实现对村落厨房生态的再现、加工与艺术化处理——以新的、有意思的、存储的、能保存的、能再现的形式,调研,保留,记录,再现,前汾溪的厨房们。


调研现场照片


视觉日记


调研成果


乡土递归

组员:王昱心,郑茗忆,张玳源


生命的奥妙蕴含在其递归的本质之中,它如同一场无穷的循环,在毁灭与创造之间展开,于图形与背景之间不断舞动。而我们在深入乡土的生活记忆时,发现其与生命相似,一代又一代地循环往复。表面上,乡土生活似乎不断经历变迁与发展,然而在其本质层面,它依然是一场递归迭代的过程。于是我们便从门窗前后的记忆探寻乡村间的递归与记忆。在这个永恒的轮回中,每一次的回溯都是对生命的颂歌,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希冀。我们从色彩切入,研究门窗背后的情感与记忆。在三月三的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有关编织的记忆,因此我们想通过编织作为创作方式,在门窗上留下独特的乡村记忆。对于色彩的提取:自然的色彩我们采集了新鲜的泥土青苔的颜色。以及植物本身的颜色,通过拓印的方式将他们留在布料上;材料则是向村民们借来了他们家人早已不用的衣物,或是兄弟姐妹的,或是儿女的,将这些他们的回忆编织于窗上。


调研照片


视觉日记


调研成果




(未完,请阅读“二”)

前汾溪·共享生活(展览回顾一)

前汾溪·共享生活(展览回顾一)

前汾溪·共享生活(展览回顾一)

评论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2024年4月“上山下乡”福建屏南小分队的日常与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