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2023-09-23 05:08:05
0
628

P1: 艺术家组合曹明浩&陈建军

P2: 十个水系物件,2017,木、铁丝、桐油、胶、泥,纸质。

P3: 黑帐篷会议#1

P4: 水系避难所#1

P5: “昆山在造”项目中陈建军的单频道录像《黑田》,彩色,有声/无声,11分钟50秒,2011

P6: “梁山路径”项目中曹明浩的录像《目的地现场》,5分23秒,2012

P7: 江底,岷江木材水运局漂木工程遗址部分,2018年9月9日

P8: 格尔登噶曲喀的情器绘画,唐卡,2022

P9: 《沙化、黑土滩生态学》,2022年,出版物;26× 18.5x1.2厘米。此出版物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的框架下创作完成。



艺mo“流动社·专访”栏目


艺mo“流动社·专访”栏目聚焦依托艺术行动开展的各类社会多学科研究和建设,以及在该领域有一定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的学者、创作者、策划者、规划者、实践者。栏目试图通过案例梳理、资料总结、调查访谈等文本记录的方式进行长时间、多地域的系列观察和跟踪,持续发掘个体创造、社群机制、在地文化、学科融合在当代艺术土壤中的生长活力与生态面貌。



本次专访:艺术家组合曹明浩&陈建军。


曹明浩&陈建军,艺术家、跨学科研究者,目前在成都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实践是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他们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在当代的一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一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该中空空间既不是以反应式的被动模式去保护“水”,也不是一种只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的保守观点,而是我们如何重建对未来的重新想象,以及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无数可能性。他们以不同的视觉叙事、持续性艺术实践形成万物之间的连结动力。主要展览包括: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反思自然”马德雷博物馆(2021-2022年)、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0-2021年)、COSMOPOLIS #2.0:“反思人类”蓬皮杜艺术中心(2019年)、“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2018)等。他们曾获得2022年度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同时也是巴黎国际艺术城2020年的获奖者。曹明浩和陈建军2021年的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放映包括:漢雅軒,西岸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斯托比克文化中心,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美术馆,米仓电影,OCAT研究中心,台北双年展影片展映单元等。



部分项目实践介绍


01

“水系计划”


水系计划(中国四川)是一个基于研究、对话、多种合作的长期艺术实践项目,由曹明浩和陈建军于2015年发起。他们旨在从实地考察出发,重新审视古老水利工程都江堰上下游水系的历史流变与现实状态,试图搭建在地方生活环境的各个系统的新关系网络。


02

“昆山在造”


2010年,曹明浩和陈建军参与发起了乡村研究与介入项目“昆山在造”,关注乡村历史与现状的艺术实践。而后,他们与多个环境组织与在地团体合作,发展教育与社区营造项目。




艺MO专访


艺MO:


1、“平行悬置”是十多年前的计划了,当时发起的初衷是怎样的,与常规意义上的艺术介入行动有哪些区别?现在回看这个计划,有什么是觉得对于当下也有一定创新价值,有什么觉得是之前没有顾及的地方?


曹明浩&陈建军:


在地艺术实践计划《平行悬置》,过程历时四年。包含了2010年参与发起的《昆山在造》、2012年参与策划的《梁山路径》、2014年实践的《顶楼之眼》、以及2014年水系的前期座谈等。可以说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希望能在地方找到辩证的框架。

 

而当时我们能知道的一些讨论,多是依赖一个公约数意义上的“艺术介入行动”框架,但并没有能力讲清楚这些发生在地方的艺术实践是什么。因此,《平行悬置》这个工作主要就是从当时专注于在地社会的艺术实践出发,用展览的方式讨论这些实践与工作策略,例如常会在项目地先进行前期实地考察、对话,随后多以合作性、干预性作品形式展开的创作和研究是如何生成的。

 

现在回看这个工作,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以多个多地的项目工作为基础,以切身经验去讨论语境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这为接下来的工作与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任务。而当时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是搭建的讨论,没有超越学科边界的限制。


艺MO:


2、2015年开始的水系计划,如今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了,岷江下游到源头草原,联合多学科参与介入,现在整个计划已经开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区别于消费化、景观化的公共艺术和艺术介入社会项目,水系计划的价值你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何处?


曹明浩&陈建军:


从2015年开始,水系计划大致经历了“重绘”“避难”和“蔓延”三个阶段。在一阶段是指不同时期对于都江堰“水系”的想象和再想象。二阶段讨论了灾难也是跨境的问题,不存在全然归属于某时某地的灾难。避难同样也是个跨境的问题。因为局部的灾难经验和生态重建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我们的生态现实。在目前的三阶段,我们认为,一直基于实地考察、研究、知识交流为基础的水系实践,能够很好的地理解地方和传统知识的相关性,讨论气候变化下的地质和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因此,超越了一个可预测的、概念上的对自然环境的界定,这是始终处于生成状态的。

 

嗯......,我们把这个关于“价值”的问题,交给未来吧。


艺MO:


3、水系计划中是如何发掘和记录当地族群的历史智慧的,有什么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如何发挥社群(可以是多元背景的研究团队,也可以是与当地人的合作)力量来开展讨论、研究和实践的?整个计划中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故事或者活动。



曹明浩&陈建军: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试着以三阶段的工作感受,来谈一下。例如你如何根植于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定地点作为生态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水系蔓延的任何地方、任何微小的细节、万物之间,都可以成为讨论和实践更深层次环境问题的潜在性方法,并在地球生态之间建立相互联盟的动力。还有就是我们要有非学科的研究视角与思维。长时间以来,我们经常为了工作旅行,总是会反复往返于水系所在的地方。有时候会带着想法,尝试和当地社群一起做点什么,尤其是在小范围内的合作。这对如何发挥社群力量来开展讨论、研究和实践是极为关键的,也能让你感受到实地考察如何成为了一种对话万物的媒介。

 

计划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故事非常多,举例来说扎琼巴让创作的《格尔登噶曲喀的情器绘画》,是关于若尔盖草原最具创新性的草场修复项目沙化、黑土滩治理的故事。“画出来以后,很有意思的是唐卡和牧民的关系,牧民在轮牧走的时候,唐卡可以卷起来带着走,然后到了一个地点的时候又这样放下来,唐卡它的作用是这样的。在寺庙里面是画在墙上,画了以后无法带走。比如说学唐卡里面的内容,必须要待到那里去看。因为这个原因,慢慢开始为牧民在布上画唐卡,这样可以卷着带着走。我现在也是一样的,28张唐卡扔在车子后面,不管在哪个社区,有分享的时候就把唐卡拿下来,两个人拿着,我就从第一幅唐卡讲。就这样讲完了第二次、第三次…… 以前是马背上、牛背上带着唐卡走,现在我在车子后面放着唐卡。另一个角度讲,我的唐卡是我的幻灯片。”


艺MO:


4、在你们以往的艺术项目中,似乎你们一直在与介入的对象保持着一定距离,是为了保持艺术家的独立性?在现实操作层面,如何平衡其个人创作需求与社会问题的关注点?


曹明浩&陈建军:


这与艺术的独立性问题无关。我们认为,应该与万物都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最生态的状态。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关注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通过实践水系之“水”的持续蔓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的成千上万种的可能方法,来赋予地球上栖居的生命以新关系。


艺MO:


5、对于一个地方的观察、研究和实践,往往需要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参与,从艺术家的角度,以及结合以往的项目,您觉得艺术在多学科项目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可以结合具体细节谈谈。


曹明浩&陈建军:


在上面的问题中也谈到了一些,我们认为是关于联结和“跨学科”研究的翻译者。举例来说,在上纽ICA艺术馆黑帐篷会议 #4:源头,将继续展示我们围绕整体性生存的价值系统所做的实践。从《沙化、黑土滩生态学》的研究中获得启发,我们的实践首次以《水系避难所#3》装置的一部分,展示于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6月18日至9月25日),作品的核心是在牧民手工编织的黑帐篷中举行的一系列工作坊。根据水系源头新作品系列,我们通过行走、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研究型艺术的视角,探索如何重新激活现有的资源(尤其是“废墟”中的资源),借此展示黑帐篷会议的潜能——即激发参与者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并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力量。


艺MO:


6、以往艺术计划的成果会实际应用至现实层面的改造、保育、治理等行动中吗?还是更多以研究文献和作品成果呈现?未来计划会往哪个方向开展?还会有新的艺术计划诞生吗?


曹明浩&陈建军:


在抵达源头区域以后,除了可见的山与水,还存在着我们需要学习的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和环境的认识。可以说目前的水系计划还有很多任务,需要10年的时间,或者更久的工作吧。这几年在源头的工作,让我们明白,水系的源头,就是回到地球这个源头。

 

我们的当代艺术研究是基于实践的,在这些工作过程,有时候会以研究、文献和创作呈现,我们也会把实践直接带入到展览当中。而在当地的现实层面,并不能直接使用“改造、保育、治理”这么现成的概念。如果不将其归入到艺术系统里,而是用综合的社会实践去看,我们在当地合作了很多超越艺术的工作。




采访  /  木焱

排版  /  Chloe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流动社 · 专访 | 曹明浩&陈建军

评论
组长:lvlv
旨在搭建“社会美育行动者网络”,以具体的在地实践与社会艺术为关切,为社会美育的不同实践形态与行动者提供多元链接,并就社会美育本身展开新的知识生产、实践互联和思想实验,使社会美育成为一种可能的、生成的、面向未来的积极艺术。